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一七一


  ※孫立人,曾任臺灣國民黨軍陸軍總司令兼保安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孫早年在美國學習軍事,系非黃埔軍校出身而升任高位者之一,二戰中因遠征緬甸有功而享有「東方隆梅爾」 之譽。1955年8月,被蔣介石以「陰謀叛亂罪」撤職,後遭軟禁。臺灣盡人皆知,孫對蔣並無二心而被撤辦,「莫須有」罪名背後,反映了蔣對孫有美國背景的猜忌和不放心。

  ※胡適,1938年至1942年間曾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1958年4月自美返台就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支持的《自由中國》雜誌,曾因刊登胡適等人文章,受到國民黨報刊的猛烈抨擊。台「國防部總政治部」的「特種指示」稱其「企圖不良,別有用心;假借民主自由的招牌,發出反對主義、反對政府、反對本黨的歪曲論調」。長期以來,臺灣內外有一種不登堂廟的說法:如若有一天,臺灣通過民選而產生一位文人「總統」,美國最為看好的就是胡適。

  ※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善謀劃,常周遊列國,排解糾紛。公元前258年,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派人向魏國求救,魏王畏懼秦國,遣使勸說趙王,欲尊秦王為帝,以求罷兵。魯仲連遊說趙、魏兩國,不尊秦王為帝。秦軍無奈,隨之「卻軍五十裡」。

  ※齊瑉王,戰國時齊國君,曾與秦昭王並稱東、西帝。攻打周圍小國。後各國聯合攻齊。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齊瑉王出走至莒,不久被楚將淖齒殺死,

  ※「去年五月二十四日之役」,即指1957年「五·二四」事件。美國軍事法庭宣判無故槍殺國民黨軍少校軍官劉自然的美國士兵雷諾無罪,引起臺北數萬人舉行反美示威,憤怒市民搗毀了美駐台「大使館」。

  毛澤東此篇《再》文,原定10月13日停火一星期屆滿時發表的,然而,13日這一天北京各大報刊登出來的卻是毛澤東親筆起草的另外——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一篇不大合乎參謀業務教程但絕對堪稱大手筆的雄文:

  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同志們:

  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藉以觀察敵方動態,並使金門軍
  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兵不厭
  詐,這不是詐。這是為了對付美國人的。這是民族大義,必須把中美界限
  分得清清楚楚。我們這樣做,就全域說來,無損於己,有益於人。有益於
  什麼人呢?有益於台、澎、金、馬一千萬中國人,有益於全民族六億五千
  萬人,就是不利於美國人。有些共產黨人可能暫時還不理解這個道理。怎
  麼打出這樣一個主意呢?不懂,不懂!同志們,過一會兒,你們會懂的。
  呆在臺灣和臺灣海峽的美國人,必須滾回去。他們賴在這裡是沒有理由的,
  不走是不行的。台、澎、金、馬的中國人中,愛國的多,賣國的少。因此
  要做政治工作,使那裡大多數的中國人逐步覺悟過來,孤立少數賣習賊。
  積以時日,成效自見。在臺灣國民黨沒有同我們舉行和平談判並且獲得合
  理解決以前,內戰依然存在。臺灣的發言人說:停停打打,打打停停,不
  過是共產黨的一條詭計。停停打打,確是如此,但非詭計。你們不要和談,
  打是免不了的。在你們採取現在這種頑固態度期間,我們是有自由權的,
  要打就打,要停就停。美國人想在我國的內戰問題上插進一隻手來,他們
  叫做停火,令人忍俊不禁。美國人有什麼資格談這個問題呢?請問他們代
  表什麼人?什麼也不代表。他們代表美國人嗎?中美兩國沒有開戰,無火
  可停。他們代表臺灣人嗎?臺灣當局沒有發給他們委任狀,國民黨領袖根
  本反對中美會談。美國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其人民是善良的。他們不
  要戰爭,歡迎和平。但是美國政府的工作人員,有一部分,例如杜勒斯之
  流,實在不大高明。即如所謂停火一說,豈非缺乏常識?台、澎、金、馬
  整個地收復回來,完成祖國統一,這是我們六億五千萬人民的神聖任務。
  這是中國內政,外人無權過問,聯合國也無權過問。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
  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為期不會很遠。他們一定逃不掉的。他們想
  躲到月球裡去也不行。寇能往,我亦能往,總是可以抓回來的。一句話,
  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
  切切此令!

  毛澤東為何臨時改換主意,壓住已寫好了的《再告臺灣同胞書》不發,而重寫改發了一篇國防部《命令》?

  有一種說法:將遭到廢黜的孫立人將軍稱為「武賊」,毛澤東覺得仍需斟酌。

  筆者以為此說也對。

  但將兩文放在一起比較,毛澤東對《再》文寫法不甚滿意,恐是主因。《再》文針對臺灣的歪曲誣衊,回顧歷史,逐一評說,就事論理,循循開導,主旨清楚鮮明,態度誠懇真摯,文字上並無甚不妥。但如若更嚴格苛求地統觀全篇,話似講得稍嫌瑣碎了一些,意圖表達好像也直白有餘而含蓄不夠,談問題的起始點是否也尚覺不很高?

  很明顯,《命令》在揚棄上不滿足,追求更加有氣魄和說服力的境界。

  首先,我之方略,傾盤托出,彼之利害,一針見血;不談瑣事,不糾枝蔓,著眼大局,曉以大義。全文簡明雄渾,一氣呵成,閱畢,給人站於顛峰而俯覽眾山,敞開心胸而延收天地的大度大勢之感。

  其次,雖為「命令」,實為政論,以政論體來寫「命令」,十分少見,大概為古今第一人。而「命令」式的政論,也顯現出一言九鼎、斬釘截鐵的獨特魅力,讀來心魄震撼,痛快淋漓。

  第三,既為《命令》,對象應該是部屬、下級,毛澤東顯然已經知道了「停火」給前線官兵造成的情緒波動,他要親自撰文講道理、做工作,以安軍心,以鼓鬥志。然此篇《命令》,又以公開形式發表,可見還有宣傳目的,其中多處文字,看口氣便知,話是講給臺灣海峽對岸聽的。一篇文章,二者兼顧,話中有話,弦外有音,當事者心知,局內人肚明,這大概正是此文構思的巧妙聰明處。

  * * *

  《再告臺灣同胞書》雖未發表,但同樣是毛澤東于炮擊金門期間親自撰寫的重要篇章,為我們深入瞭解毛澤東鋼一樣堅硬的意圖和呈動態狀的思考,提供了有力的參照系。

  10

  事態發展應了軍營裡的一句常用語: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毛澤東的「金門炮擊,再停兩星期」未能如願實現,「暫停」剛剛延續了一個星期,形勢便要求他重作部署,恢復開炮。從軍事上看,打與不打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概念,但從政治上看,不過是兩種手段的交替使用而已,目標都是一個:對付可惡的美國人。

  毛澤東中道而收回成命,事出有因。

  將《國防部命令》拋出,第一個要聽的就是蔣介石的反應。遺憾,老朋友的表現確實不夠好。14日,蔣介石接受澳大利亞記者華爾納採訪時說:「有一切理由相信,我們收復大陸的努力將會成功。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從沿海島嶼撤軍的問題。我們決心不撤退,不姑息,隨時準備以更大的武力來對付武力。」17日,他在接見《紐約時報》記者麥克雷戈時又說:「我們下定決心扼守沿海島嶼,如果我們在壓力下撤出這些島嶼,反攻大陸的希望將告幻滅。」蔣透過記者向美國表示不從金門撤退的意願,可以理解,甚至應該鼓勵。然而他對毛澤東的和解姿態毫無善意回應,並仍在侈談「反攻」老調,頑劣態度又不能不令人氣惱。對其冥頑死硬這一面,恐需懷柔與敲打兼施才行,二者短期內殊難偏廢。

  美國的表現又有點「太好」了。其新聞發言人首先對中國軍隊的決定表示「歡迎」,然後,很有幾分得意地宣稱,是由於美國政府的強硬政策才帶來了臺灣海峽地區的和平。並妄議:中國再次停止炮擊,將會變成「永久停火」。從華沙傳回的信息也說,美國談判代表又將「永久停火案」擺上了桌面,開出的條件還是美國將說服蔣介石從金、馬撤退或減少駐軍。看起來,美國此次是想充分利用中國方面的「停射兩周」,爭取在台海衝突三方中以調解人的姿態出現,佔據主動位置,拿到最大的利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