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
一一〇 |
|
偵察兵們總結出:對方火炮發射時,其發射火光白亮,形態似閃電。這裡邊還有兩種區分,敵暴露陣地發射時火光呈圓球形,出口煙顏色灰白形成一縷煙上升,與地面呈一定的傾斜度;而遮蔽陣地發射時火光呈半圓形,因背景反射光圈較大,發射煙是淡青灰色,分佈濃度均勻,煙頭呈環形,發射聲混濁,繼發射聲之後並可聽到彈道風的呼嘯聲。另外,我方彈丸爆炸時一般火光呈暗紅色,火光由小而大成錐形。而炸藥爆炸時,煙色呈黑青色帶黃,煙中帶有大量的土石,煙量隨藥量的多寡而不同。 實踐,是一部創造人類智慧的偉大機器。 實戰,把士兵的智商提升到了「戰地學」專家教授的水準。 * * * 第四是交會協調關。 交會觀察所的「左觀」和「右觀」,通常一個為主,一個為輔,為主者叫指示觀察所,為輔者叫接受觀察所。兩觀相隔數公里之遙,之間有電話線相聯,隨時保持聯絡。戰鬥中,兩觀如何默契配合,有機協調,學問海了去了。 如果敵人只有單炮在行發射,目標明確,協調是比較容易的。此時只要有一指揮員同時向兩觀下達口令,進行標定,一般不會出錯。 如果發現敵人的永久性固定目標,協調也不困難。只要時間允許,兩觀還可以互遣人員到另一方觀察所去換一個角度識別目標,求得統一的觀察基準點,這樣交會出來的目標精度更有保證。 如果敵人是數門數十門火炮同時射擊,要使兩觀都能同時準確地標定,難度大極。事實上,炮戰多為集火射,單炮發射的情況絕少。遇此,關鍵是指揮者不能慌亂,指示必須明確。首先對同時出現的很多火光和爆煙,在交會過程中應統一規定從左至右由近而遠按順序進行交會。指示觀察所還應將發現的目標概略地在地圖上編號,並要求接受觀察所亦嚴格按此編號標圖,以求達到戰鬥中的同步觀察。經過試驗,這種方法用於對地形很熟悉、地圖判斷能力高的偵察兵,尚算成功。 交會觀察的關鍵,在於兩觀之間熟練配合。這很像羽毛球或乒乓球的雙打項目,兩位超一流高手不講究配合照樣會輸球,兩個技藝平平者配合默契也可能會大贏。廈門炮群一對公認的兩觀交會最佳偵察兵搭檔說:開始我倆怎麼也看不到一塊,總是他看東我看西,不協調。但我倆互相鼓勵不埋怨,抓住要領反復練,慢慢地,抓目標就越來越准越來越快了。到最後,感覺自己只長了一隻眼睛似的,加上他那邊的一隻眼睛才是完整的人。 兩觀融為一觀,兩人恰似一體,這大概便是交會觀察的最高境界了。 * * * 第五是誤差校正關。 敵炮陣地多配置在山地反斜面隱蔽地域,加之工事偽裝,連帶便產生了問題:看不到敵炮口的發射光,只能觀察到發射後嫋嫋上升的煙縷,強勁的海風,將煙縷吹拉成狹長的斜線狀。可以想知,此時的發射煙,無論在高度上還是在前後左有的方位上,均已偏離敵炮口的真實位置。遮蔽度愈大海風愈強,偏離愈遠。拖幾門炮到後方找地方模擬試射,在陣風3——4級的條件下,瞄準已升高30——40米的發射煙射擊,落彈會橫向偏差200——300米,縱向偏差400——600米。顯然,標定敵炮發射煙縷,不進行適量的校正是不行的。 如何解決上述難題,我請教了當年的「老偵察」尹福根老人。 尹老說:任何一本炮兵教程都不會有現成答案,解決的公式只能是基本功加經驗。你大概知道,步槍打運動目標要算提前量,用的是加法。而觀察發射煙正好相反,要算滯後量,用減法。因為運動者是煙,目標敵炮並未運動。我對煙的觀察判斷是這樣的:如果煙團緊密白亮竄升速度很快,說明敵炮的遮蔽度不大,煙脫離炮口不會太遠也就是10——20米吧,向下左右修正半個密位就可以了。如果煙團鬆散灰暗,上升速度開始遲緩,說明敵炮遮蔽度較大,煙距炮口大概有20——40米,向下左右的修正量都要適當增加,這樣的修正是憑直覺經驗的估計量,仍然會有誤差,但肯定距離放炮的真實位置已經八九不離十了,按這個坐標打小面積射,20發裡頭總會有1發命中彈或靠近彈吧。 * * * 身懷「過五關」的本事,才能獲得「斬六將」的戰果。前線偵察兵建立的功勳是巨大的。炮戰期間,東自圍頭,西至青、浯嶼,圍繞著金門東、北、西三面,在一百餘公里的環形正面上,163個炮兵觀察所構成了縱深梯次、高低相間、正側結合的嚴密配系,克服了偵察距離遠、地形複雜、受海洋氣候影響大等諸多困難,共偵察、 交會了大、小金門各類目標3052個,其中307個目標坐標經反復核實,確定為絕對可靠之坐標。並使初期僅能直接通視敵4個炮陣地一躍而能直接通視到68個炮陣地,其精度距離誤差在0.05%以內,方向誤差在4密位以內。 默默耕耘的偵察兵們用一份總可靠度達到70%的答卷,為龐大複雜的作戰計劃奠定了穩固的基石。 難怪,在前線,精通業務的偵察兵個個都是寶貝疙瘩。當上級向某炮兵師商調三名偵察兵時,師長答覆:要三個團幹任你挑,我隨時放人;要偵察兵,一個也不行。 難怪,北京來的慰問團誇獎炮兵打得准,「炮彈像長上了眼睛」。炮手們得意地說:「俺們的偵察兵,個個都是『一點五』的眼睛哩。」 4 峙峽築城隔海互射的陣地對壘式炮戰,一大特色是難以明確區分攻方與守方。發炮者意在摧毀對方,自然是攻方。發炮時,又必須考慮防範敵人的火力襲擊以保全自己,於是又成了守方。 兩千年前的大軍事家孫子說過: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九地」,指各種地形,言深不可知。「九天」,指各類天候,言高不可測。 1958年的金廈海峽,善攻者精於守,攻乃守之機;善守者亦能攻,守乃攻之策。刺蔽擊防,糾合攪纏,一身二任,九地九天,炮口噴射出軍人的才智,傳統炮兵的戰術,表演得淋漓盡致,運用得爐火純青。 自保而全勝者孰?善之善者也。 * * * 戰例一,打虎先打眼 炮一營發射陣地佈設在廈門曾山地區。 大金門舊城附近的敵炮兵經常對他們進行突然襲擊,且精度良好,威脅甚巨。全營官兵疑惑不解: 真邪了門了,敵人在15000米之外,咋還這麼准?營、連幹部和戰鬥骨幹連開幾個諸葛亮會,上下啟發琢磨,估計敵人一定有觀察所在前沿指揮,而從敵人方面看,其觀察所最理想的位置應該是大擔島。於是,派出偵察小分隊跑到海邊,對大擔島一塊礁岩一條石隙地搜尋,三天過去,終於從一個敵兵鬼祟的行蹤中發現了蛛絲馬跡:一叢矮樹野草的背後,似乎隱蔽有兩個偽裝極佳的暗堡,早上7——8時太陽斜射,雜草中偶爾還有一閃一閃的亮點,估計可能是敵人觀測鏡片的反射光。 於是,乘著夜色,悄悄拉到前邊兩門炮,精心偽裝,等到天亮,精確測好敵方暗堡的諸元,耐心等待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