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軍碑一九四二 | 上頁 下頁
四六


  5月22日,軍委會電令遠征軍迅速攻佔騰沖、龍陵與駐印軍會師緬北,打通中印公路。遠征軍長官部即以20集團軍(53、54兩師及預2師)為右兵團進攻騰沖,11集團軍(2、6、71三個軍欠預2師)為左兵團進攻龍陵。11集團軍則以71軍附新33師為右翼軍,第2軍(欠新33師)為左翼軍,分向龍陵、芒市進攻。

  6月3日前各部隊分別由惠通橋、畢寨渡、三江口渡過怒江。

  日軍56師團為確保龍陵和芒市,分別在滇緬公路線上和芒市經象達到三江口途中,設置了堅固的松山據點和平戛據點,以為龍陵、芒市的屏障,派113聯隊據守松山,以146聯隊據守平戛。後因戰局變化松山大佐率113聯隊北上馳援,改由野炮56聯隊第3大隊大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為松山守備隊長,兵力1270人、火炮22門。

  平戛守備隊則因146聯隊長今岡宗四郎大佐率其主力馳援緬北18師團,就留146聯隊1大隊大隊長安部和信少佐率該部任平戛守備。

  6月4日,71軍令新28師(欠84團)進攻拉孟松山。當日該師以傷亡13人的代價,一戰攻克拉孟後即向松山進攻。

  松山雄踞怒江西岸、主峰海拔5300余米,駐足松山之巔,放眼四望,高黎貢山群峰高聳入雲,一泓怒江巨流奔騰,呼嘯著向南傾瀉。滇緬公路就是從松山盤旋而下經拉孟來到河谷再上惠通橋方到東岸。由於松山地勢險要,軍事價值尤其重要。因此日軍56師團將松山據點視為龍陵的咽喉和鎖鑰,發誓要將它守住。日軍不但在松山主峰構築了極其堅固的防禦工事、各種兵器的射擊堡壘,還構築了地下掩蔽部供人員掩蔽和彈藥物資存放,以坑道相連,而且在其四周的要地如陶登山、黃土坡、大埡口、滾龍坡、大寨、黃家水井、馬鹿壙等處也有類似的防禦設施,自成據點,既可獨自作戰,又可相互支援,而且還有自備的發電設備、給水排水和生活衛生設施。日軍統帥要求松山儲存半年生活和作戰所需的物資,據此堅守半年以上。

  新28師6月7日至10日,對松山進攻多次徒增傷亡卻無進展。新39師117團來援後又多次進攻,於17日攻佔陰登山後再無進展。

  從6月7日到7月2日間,新28師屢次血戰,傷亡官兵1700余人,內軍官傷108人、亡50人,士兵傷736人、亡805人,還失蹤32人。日軍僅傷亡596人。

  7月2日,遠征軍長官部另調第8軍接替新28師進攻松山的任務。該軍從7月2日到9月7日,歷時68天攻克了松山。其間總攻9次,大小戰鬥無數,終於在控攜坑道和爆破作業相結合戰術,摧毀了松山日軍經營了2年多極其完備而且非常堅固的堡壘坑道式據點陣地,全殲守敵,無一漏網,是一次典型的雨季攻堅殲滅戰。敵松山守備隊悉數被殲,生俘28人,繳步騎槍437支、輕重機槍32挺,各種口徑火炮16門、戰車3輛、汽車15輛。日軍自稱其守軍只有1270人,傷128人,另外失蹤18人。

  松山之戰,從新28師6月4日開始進攻到第8軍於9月7日完全攻克松山,先後歷時達97天。我軍參戰部隊達4個師以上,先後投入的兵力約6萬人,計傷亡總數6700餘人,我與敵傷亡比例為8:1。時間之長和付出的代價之高,都是歷來戰史少見的。連戰區最高指揮官、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上將、集團軍總司令、軍長、師長和美軍總聯絡官多恩將軍等都親臨前線督戰指揮,這是抗日戰爭史上極少的先例。

  我尤其覺得,為滇西緬北大反攻,為打通中印公路而嘔心瀝血的史迪威將軍沒能登上松山,甚是遺憾!松山這塊土地在65前是用中華勇士們的鮮血染紅的。滇緬、中印公路是用中華兒女的生命鋪成的,我們不應忘記他們,應該牢記這首血寫的史詩。尤其應該在松山之巔矗起紀念碑,刻上英烈們的名字,供後人景仰憑弔。要同北京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瀋陽「9.18」抗日紀念館、台兒莊抗日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南京侵華日軍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館、騰沖國殤墓園一樣,辟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代代相傳。

  29 / 史迪威話別中國官兵

  1942年3月3日,蔣介石在緬甸臘戍會見史迪威,與其相談中,對史迪威的最初印象頗佳,寄望良殷。他認為史迪威所說「只有進攻才能拯救緬甸」的想法,正合他意。蔣介石這天在對商震、林蔚、杜聿明、甘麗初、戴安瀾、侯騰等人訓話時就表示對日軍應主動進攻,而且屬意要守住仰光。便於3月11日派史迪威來到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並要杜聿明「絕對服從史參謀長的指揮」。後來因緬甸戰局急轉直下,蔣介石曾致電史迪威、羅卓英「對臘戍應有緊急處置」,而史迪威附和亞歷山大主張,斷章取義地抓住蔣介石在這份電報裡後面所說「萬一臘戍不守,66軍以八莫為後方,第5軍以密支那為後方」的話,硬要第5軍北撤密支那,而罔頂臘戍的危急。這使蔣介石十分不滿。加之後來第5軍損失慘重,杜聿明在撤退途中身罹沉屙、幾至不起,而史迪威竟沒有與部隊同行,不免遭到非議而加深了蔣介石與史迪威的芥蒂。

  1942年6月3日,史迪威由印度回到重慶,向蔣介石彙報了緬甸戰役的「全部真相」,並指名道姓地要求懲辦一些軍官,同時提出改造中國軍隊的計劃和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儘管蔣介石此時對史迪威已有諸多不滿,他仍然採取寬容態度,不予計較,對史迪威的建議和要求,盡可能地予以採納。可是,史迪威身邊的親信顧問卻得寸進尺、極盡能事地影響著史迪威,誤導史迪威對事物的判斷,滋生出「喧賓奪主」的想法,總想讓蔣介石都聽從他的意志。以致做出了有損中國主權和蔣介石尊嚴的事情來,從而導致蔣介石對史迪威的信任程度逐漸弱化,隔閡日見加深,終於迫使蔣介石不得不下決心趕走史迪威,也使得史迪威不辭辛勞、不遠萬里、不避艱險、不計個人得失來到中國,抱著雄心壯志,一心一意想幫助中國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使中國成為大國屹立於世,以及幫助改造中國軍隊,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現代軍隊,而且會越過任何盟軍的崇高理想和他對中國人民那份真實而質樸的情誼,轉眼化為烏有。這是史迪威個人的不幸,更是中國人民的不幸,尤其是國民黨和蔣介石自己的不幸。

  我不妨舉一實例加以說明:史迪威要幫助中國改造軍隊的方向是對的。很明顯,經史迪威訓練出來的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大打勝仗,而在湘桂戰場上那些沒有經過訓練和裝備的軍隊都屢戰屢敗、一潰千里,以致貴陽告急,舉國震動。這就是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的有力佐證。駐印軍和遠征軍之所以能打敗號稱最精銳的日軍,不在於他們擁有美式裝備和空中支援,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駐印軍和遠征軍在軍隊體制,軍隊訓練、軍隊管理、官兵關係、軍民關係、戰鬥技能和戰術思想都有根本的創新,尤其是後勤供應採取「補給到人、輸送到連」的體制,就是一個劃時代的飛躍,它洗刷掉了中國軍隊從舊時代沿襲下來的陳舊習俗,真正做到了「官兵一心、上下一體,紀律嚴明、軍民一家,意見公開、人事公開、賞罰公開」。

  駐印軍和遠征軍」面貌煥然一新,戰力更加堅強,結果就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日軍,光復了滇西國土,打通了中印公路。史迪威訓練軍的著眼點在於打敗日軍,從實戰出發,以打勝仗為目標,以消滅日軍為已任,既重視增進官兵的體力,更要求提高戰鬥技能和指揮官的戰術素養與指揮能力。它重實際、重實戰,而不流於形式,蘭姆伽和昆明這兩個訓練中心,為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訓練出千千萬萬合格指揮員的成績,就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