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軍碑一九四二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蔣介石雖然對反攻緬甸提出了附加條件,但對作戰準備卻很積極。他不但積極地調新兵赴印受訓,充實中國駐印軍各部,而且準備再增調1個師赴印。同時加緊從各地向雲南調集軍隊接受美式訓練,對史迪威提出人事上的要求,均滿足其願。史迪威即於12月2日電告馬歇爾說:「中國業已完全滿足了美國的各項要求,美國就應兌現對中國的承諾,立即向中國戰區調撥2隊驅逐機、1隊轟炸機,並將中印空運量從目前每月3500噸增至每月10000噸。並應至少派美軍1個師參加反攻緬甸的戰鬥。」對於史迪威的建議,馬歇爾除了不同意派美國地面部隊赴印參加作戰外,決定派3個工兵營到列多參加築路,並把美軍第20醫院也派往列多,至於向中國增派作戰飛機和增加「駝峰」空運噸位軍方也正在研究中。 事實上中美兩國對反攻緬甸,各自的態度都很積極,並採取了有效的實際步驟投入戰役準備工作,惟獨英國對此態度仍十分消極。且一再要求改變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遂使收復緬甸的作戰行動拖到1943年10月,方由中國駐印軍獨自發動反攻緬北之戰。 英國一再阻撓收復緬甸作戰計劃的實施,其經過情況如下: (1)、收復緬甸計劃首次擱淺。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于1942年10月將史迪威和中國送交的《收復緬甸計劃》[筆者注:中國附加三項要求和水陸進攻,南北夾擊的方針]定名為「安納吉姆計劃」作為1943年上半年的作戰行動,從而否定了韋維爾向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提出以收復緬北為目標的「雷芬斯計劃。」但是韋維爾在10月27日同史迪威最後商定:「中國駐印軍以列多為基地,一面築路一面進攻,經過人跡罕至、崇山峻嶺,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毒蟲猛獸為害的那加山脈,進入被緬北克欽人稱為『死亡之谷』的胡康河谷去奪取孟拱、密支那」。這就完全改變了史迪威計劃的進攻路線,奪取目標,使用兵力諸要素,而且排除了英國海空軍對安達曼群島及仰光的進攻行動。韋維爾的設想遭到蔣介石堅決抵制。他堅持收復緬甸必須實行水陸進攻、南北夾擊的方案,否則中國將不派一兵一卒參戰。 蔣介石發覺英國正在變卦,美國也無意派作戰部隊來印參戰,便於12月28日向羅斯福發出密電,內雲:丘吉爾此前曾向您我保證,英國將於緬甸雨季結束後,出動戰艦8艘、航母3艘參加收復緬甸行動。中國為收復緬甸正在積極準備。但是近史迪威來告,英國海軍上將薩默維爾(James somerville)聲稱:英國無法調動海空軍參加對孟加拉灣的作戰行動。兩月前,韋維爾曾向史迪威承諾:英國將出動7個師反攻緬甸。日前韋維爾竟對史迪威說:駐印軍從列多出擊時,英軍將以3個師佔領親敦江,掩護其右翼。英國此舉顯然要將收復緬甸的任務,全都推給中國了。余聞此訊,不勝驚愕,且深感遺憾!謹以至誠,敦請閣下力促英國履行承諾,以充足的陸海空軍兵力投入收復全緬行動。中國實不願在緬甸再冒二次失敗之風險。 羅斯福旋於1943年1月2日給蔣介石回電,略謂:卡薩布蘭卡會議在即,將與丘吉爾面商收復緬甸之事。蔣介石為促請羅斯福重視中國的立場和要求,特於1月8日再電羅斯福,重申:在收復緬甸作戰行動中堅持「水陸並進、南北夾擊」的極端重要性。羅斯福則複電告知:一切請等卡薩布蘭卡會議後再定。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就這樣第一次擱淺了。 (2)、卡薩布蘭卡會議再議收復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1943年1月14至24日,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高級幕僚在北非摩洛哥海港城市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討論對德意作戰問題以及對日作戰問題,收復緬甸的計劃在會上進行商議。美國海軍上將歐內斯特·金(Ernest J·King)在會上曾激情地指出中國戰場應受到重視之理由。他說:「在歐洲戰場上,蘇聯因其地理位置和雄厚兵力,受到我們的重視;在太平洋戰場上,中國具有同樣條件,理應受到盟國同樣的重視。我們的基本政策在以必要的武器、聯合人力充沛的中蘇,使其為盟國共同作戰。」 馬歇爾則提出警告說:「吾人重視打通滇緬路,並非全為提高中國士氣,打擊日本海上運輸力著想。吾人之目的在配合歐、亞、非各地作戰。若收復緬甸計劃不能立付實施,則美國或將有被迫退出歐洲之日。」經過二人強烈地呼籲後,收復緬甸計劃方由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會議作出如下決定:①、於1943年發動「安吉納姆」,目標日期為1943年11月15日;②、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應于1943年夏季作出進攻決定,不得晚於7月;③、「安吉納姆」攻勢發動後,如英海軍艦隻與登陸艇欠缺,美國允設法撥補。 此三項決定,除由羅、丘聯名電告蔣介石外,當派美國陸軍航空總司令阿諾德(Henry H·Arnold)、英國元帥迪爾(Jonnsir Dill Greer)和美陸軍後勤補給司令薩默維爾(Brehon·B·somervell)赴渝向蔣介石通報卡薩布蘭卡會議情況。過印時曾同韋維爾、史迪威商定如下:①、作戰期間:預定為1943年12月至1944年5月;②、陸軍以佔領曼德勒為目標,其兵力是:雲南遠征軍11個師攻取臘戍,駐印軍2個師自列多攻取孟拱、密支那,英軍3個師由英帕爾攻取卡裡瓦;③、英海軍封鎖仰光;④、英軍3個師奪取阿恰布(Akyab)與南莫裡(Ramree);⑤、12月陸軍出戰,1944年1月佔領仰光。 會上阿諾德特別指出:收復緬甸含有更大戰略目標,這就是務使陳納德所率航空隊能從中國直接攻擊日本及其海上運輸線。 2月9日,蔣介石決定中美英三方最高幕僚會于印加爾各答,對收復緬甸作戰進一步商妥其具體措施。中國由外交部長宋子文、軍政部長何應欽、中將參軍杜建時出席。美國代表為阿諾德、史迪威、薩默維爾。英國代表是迪爾元帥、韋維爾上將、莫尼斯中將。會議由韋維爾主持,他承諾英軍將派9個師參戰,先以3個師渡親敦江,取瑞波,同遠征軍和駐印軍會師曼德勒,另以5個師為南下取仰光之準備。何應欽表示,中國出動遠征軍11個師攻取臘戍後再攻曼德勒和東枝,並重申,此次攻緬之成敗,取決於英海空軍對孟加拉灣及安達曼島和對仰光的成功襲擊。會議對此議一致同意,並認為空軍應有充份準備,機場必須加速擴建,道路必須加速構建,中印空運每月應達萬噸。 由於卡薩布蘭卡會議重視在華陳納德航空隊攻擊日本及其運輸線之戰略,使其一躍成為公眾矚目的人物。羅斯福毅然接受霍普金斯和居裡的建議,而不顧馬歇爾、史迪威的阻撓反對,於1943年3月初作出決定:①、成立美空軍第14航空隊,由陳納德任司令並晉升為少將,將獨立行使指揮權,繼續在華對日作戰;②、增加陳納德航空隊實力,使其作戰飛機達到500架;③、在設備許可情形下,中印空運每月要求達萬噸。 (3)、「三叉戟」會議(Trident Conference)英國再對收復緬甸計劃力持異議。由於美英兩國在對日作戰的戰略和對待中國的政策有根本分歧,以致收復緬甸的「安納吉姆」行動計劃的命運和遠東對日作戰的戰略,仍然有待於即將在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來決定。雖說這次會議主要討論並且要作出決策的是歐洲戰場的問題,但是從宋子文和韋維爾、史迪威、陳納德應邀參加會議的本身來看,對日作戰問題特別是收復緬甸的作戰問題,無形中也已凸現出來了,看來又會有一番激烈的爭論。美國政府和美國軍方儘管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然而羅斯福和馬歇爾都想把中國作為對日作戰的基地,所以他們都急於要收復緬甸,以解除中國被封鎖的困境。而英國卻與此相反。實際上此刻丘吉爾心中想的並不是打通中國的國際通道,從中國去進攻日本。他想的是如何繞過緬甸去收復新加坡,在他眼裡收復新加坡是恢復英國在亞洲威信的惟一手段。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