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帝王之死 | 上頁 下頁 | |
吳餘祭 | |
|
|
時代/紀元前六世紀五〇年代 王朝/吳王國第三任國王 在位/五年(前548~前544) 遭遇/被奴刺死 螳螂與黃雀 說苑有一則寓言,就發生在吳王國。寓言說,吳王國要向楚王國發動攻擊,吳國王(書上沒有指出是誰)知道會有人勸阻,為了堅持他的主意,特別下令曰:「不管他是誰,膽敢提出相反意見的,一律處決。」於是大家雖都反對,卻不敢張口。一位參謀官的一個兒子,還是一個小娃(或許就是參謀官本人,名叫少孺子。)滿懷忠誠,想進諫言,卻又害怕殺頭。最後,想出一條妙計,他拿著弓,揣著打獵用的鉛彈,在御花園樹林花叢裡,跑來跑去,跑得滿身都是汗水。如此這般,一直跑了三天,吳國王大驚曰:「小子,你這麼辛苦狼狽,到底為啥?」小子對曰:「老頭陛下,有所不知,御花園有棵大樹,大樹上有蟬,蟬老爺爬到直沖霄漢的高枝上,引風高歌,快樂非凡,認為天下第一安全,卻不知道螳螂已站 它屁股之後,要吃它哩。而螳螂先生,全神貫注,眼看口腹大果,美食下肚,好不高興,認為天下第一幸運。卻不知道黃雀已埋伏在一旁,伸長脖子,流著口水,要一啄吞之也。它閣下心花怒放,認為這可是探囊取物,十拿九穩,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蟲兒只有被吃,而俺恰恰是早起的鳥,卻不料我卻拿著弓彈,正站在樹底下,只要一鬆手, 它閣下就得來個倒栽蔥,一命歸天。」吳國王一聽,恍然大悟,連喊「善哉」「善哉」,下令復員。 ——說苑只說「吳王」,沒有說哪個吳王。 這則寓言是警告野心家和貪得無厭之輩,別只看眼前三寸地方的蠅頭小利,而忘了後患。宇宙間萬物運轉,永遠是這種形態。楚王國背後興起了吳王國,如果不是吳王國沉重的打擊,楚王國是當時第一超級強權,統一天下,根本沒有秦王國的份。然而,吳王國正在如日東升之時,它背後也興起了剋星,就是後來演化成為越王國的越部落。 越部落根據地在錢塘江南岸的會稽山,會稽山上有座被稱為「越王城」的古堡,傳說就是越部落酋長當年的營寨。會稽山北麓五公里,後人在那裡築城,定名會稽(浙江省紹興市)。就是這個越部落——稍後蛻變為越王國的首府,在近代史上,這個越王國的古都,先後產生了兩位偉大人物,一位魯迅先生,他以筆代劍,向黑暗和不合理的可怕傳統挑戰。一位孫觀漢先生,他第一個把原子科學和原子爐引進中國,被尊為中國原子科學之父。 俘虜的反撲 每一個寓言都是一項智慧的結晶,探討到事物最隱密的關鍵。紀元前六世紀二〇年代到紀元前七世紀二〇年代,一百年間,吳王國始終扮演螳螂,越部落(越王國)則始終扮演黃雀。吳王國君王們最初瞧不起越部落,(跟當初楚王國瞧不起他們一樣。)最後卻認為越部落雖然日趨強大,但決不會是黃雀,不過一隻馴服的蚱蜢罷啦。這項錯誤的判斷,使他們付出錯誤判斷的代價。 歷史模式有時是一樣的,楚王國一旦有了力量,就立刻向周王國侵略。吳王國一旦有了力量,也立刻向楚王國侵略。越部落一旦有了力量,同樣立刻向吳王國侵略,蠻族永遠嚮往高度文明的花花世界,身不由主。史書上沒有記載越部落是啥時候攻擊吳王國的,但國際上最激烈的交鋒,恐怕發生在兩國之間的次數最多。吳越之間,跟吳楚一樣,邊界上幾乎一直發生衝突。 比起斷發紋身的吳王國,越部落的文化水準,更等而下之。但傳統的「正史」,仍是老毛病,給他裝上一個漢民族的名人。 《史記》曰: 「越王——其先禹(姒文命)之苗裔,而夏後帝(姒)少康之庶子也。」 姒少康先生以「少康中興」的功業,名垂千古,為啥把一個兒子搞到那麼遼遠的蠻荒地帶乎耶?(比吳太伯先生跑得更遠,跑得更早。)只為姒文命先生的墳墓在焉。 吳越春秋曰: 「禹(姒文命)周行天下,還歸大越,登茅山(江蘇省句容市)以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姒)少康,恐禹(姒文命)跡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於越。」 這位庶子,據會稽記說,名姒于越,「於越」兩字,遂成為部落的名字,久久之後,方塊字加單音節,「於」字取消,只剩下「越」字矣。 ——這種見了神仙就喊娘舅的幹法,是古史學家偉大的傳統之一,事實上紀元前二十二世紀時,姒文命先生出巡的會稽,不是現代的浙江省紹興市,而是河南省伊川縣。姒文命先生就死在伊川縣,葬在伊川縣。跟紀元前六世紀(相距一千六百年)越部落的會稽,三百竿子都搭不上線。然而,這是有考據癖朋友的事,不在我們討論範圍。 我們討論的是,吳越之間兵連禍結。 紀元前548年,吳王國第二任國王吳諸樊先生戰死,依照老爹吳壽夢先生的吩咐,二弟吳余祭先生繼承王位。史書上對他幾乎沒有記載,只記載他跟越部落的最後一戰,這一戰不過是兩國間纏鬥不休的一個小小戰役,卻導致事變。 吳余祭先生繼位後五年(前544),曾對越部落發動攻擊,史書上沒有說明在啥時候和啥地方發動攻擊,只是戰果豐富,捉回了很多俘虜,其中有一個名字叫「焉」的傢伙,用作看門的人,派到吳余祭先生乘坐的禦船上。有一天,吳余祭先生在他禦船上休息,這位焉先生突然撲上去,衛士們急起阻攔,焉先生的刀子已戳進吳祭余先生的肚子,一命告終。 《左傳》: 「吳人伐越,獲俘焉,以為閽,使守舟。吳子(吳王)(吳)祭餘觀舟,閽以刀弒之。」 ——有人說「焉」不是人名,而是「多」字之誤。我們不去鑽這個故紙堆,因為不影響主題。 這位焉先生的結局可以斷言,不是剎那間死於亂刀之下,就是慢慢的接受酷刑。刺殺君王仍能逃命的,歷史上只不過一二人而已。焉先生當面行兇,必不可免。他所以行兇的原因不詳,可能基於國家意識,也可能他不堪虐待,與暴君同歸於盡。《左傳》竹添光鴻先生(日本人)「箋」論之曰: 「夫置戎首於臥榻之旁,未有不速禍者。推赤心以待人,如劉秀之按行銅馬營,郭子儀之單騎退虜,豈易易者。故來歙、費禕,禍皆不旋踵也。則踢(斬十趾)俘以守舟,驕忽尤足戒焉。」 看情形,吳余祭先生是把焉先生十個腳趾砍斷後,仍要他做苦工,怨毒深矣。 (全書完)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