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陷阱 > |
六十四 |
|
餘波找到文主編和歐秘書共同商議這次獎項的設立、獎品的發放以及每個參加會議單位的平衡問題。文主編和歐秘書在評委的問題上有些分歧,但是為了顧全大局誰也沒有刻意地去攻擊對方。餘波以前一直認為這類評選活動神秘公正,評委也會認真地對待每一篇論文稿件,可是這次深入評選活動中心後,才發覺許多時候許多東西都是人為地控制著,而這個控制權卻在有發言權人中。部長說這次部裡要有幾篇論文獲獎,環境總局說他們也要有相應的論文獲獎,林業部也說他們也要有論文獲獎,這個專案的設立就會根據每個部門的需要,每個大人物的意願而誕生。以前餘波一直把這類獲獎文章看得非常神聖,可是在這次陳亦的一手策劃中,餘波才明白,獲獎證書是怎樣炮製出來的,而且這類貌似公正神秘的評獎會議只掌握在有權和有錢的代言人手中。 餘波陸續收到了許多參賽論文,餘波把這些論文分門別類地交給評委,還有文主編哪兒也要送一份,將來獲獎的沒獲獎的論文都要在《環境研究》上發表,要結集出書,這又是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餘波發覺陳亦的經濟觀念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陳亦的觀念都會同經濟創收掛在一塊。雖然陳亦並不是那種把金錢當成萬能的人,可是陳亦的腦瓜子就是活絡,餘波逐漸把陳亦當作了觀摩學習的最高榜樣和目標。不過讓餘波一直納悶的是葉晶瑩為什麼那麼記恨陳亦,憑葉晶瑩的精明,她不可能不知道陳亦的實質內涵。 餘波想,葉晶瑩和陳亦之間肯定有某種他一種不知道的東西,那種東西可能也是常人所無法明白的一種曖昧。還有葉晶瑩和部長之間,這個一直困惑著餘波的問題,至今餘波卻一無所知。不過,自從那次見過葉晶瑩上部長的車後,再也沒有見過葉晶瑩和部長有過任何蛛絲馬跡的東西。 下面地市州有許多人來北京找餘波,都想探聽一下這次評獎的內幕消息,餘波除了接受他們送來的論文外,其他的一切無可奉告。每次看到他們離去的背影,餘波就會湧起一股莫明奇妙的心酸感。那次內定的獲獎名單,餘波已經知道一個大概,可是餘波又能說什麼呢?最讓餘波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何葵也參加了這次論文評選活動,當何葵把論文交給餘波,而且有些刻意地在餘波面前笑了笑說:"我這篇論文是我大半輩子血汗的結晶,我覺得很有希望。"餘波說:"就是,何處長對全國的環境研究不是一日一夕,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專家,肯定能獲一等獎。"何葵第一次很用力地握了握餘波的手說:"小夥子不錯。"餘波沒說什麼,拿著論文從何葵的辦公室裡出來了。 餘波回自己辦公室的時候就在想,這人怎麼就如此儒腐呢?餘波把何葵的論文認真地看了一篇,餘波覺得何葵的論文的確寫得非常好,用生態城市理論為基礎,大膽探索,列舉事實,是一篇不多見的好論文。餘波在環境司呆的時間雖然不是很長,可是做了一段時間的客座編輯後,餘波在論文的審視方面,還是很有鑒賞水準的。何葵在論文中指出,在完善環境資訊公開發佈制度。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實和監督執行更重要。在公佈城市環境制度,鼓勵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建立區域生態環境評估和巡察制度,通過權威媒體向社會公佈結果,促進全社會參與資源環境保護。 要根據我國人口、資源公佈極不均衡,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差異巨大的國情,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的影響具有跨地域擴散的特點,對全國經濟發展的空間佈局進行統一規劃,對各地區在全國發展過程中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對生態脆弱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發展方式實行嚴格的控制;對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進行補償,防止落後區域以趕超為目標盲目發展,並鼓勵這些地區的人口向經濟密集區合理流動,減勁人口壓力。支持資源豐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較強、潛力較大的區域加速發展;把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大力發展,要維持良性迴圈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環境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生態城市理念的大力發展,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有效地結合在一塊,真正把城市建設成為,城在林中,人在畫中的狀美畫卷。 何葵在論文結束時,引用了恩格斯的話:"人類對自然的第一次勝利,最終都要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作為警言,指出人和自然的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把生態理念的理論基礎上升到了最高層次。 餘波看了何葵的論文後,不得不佩服何葵深厚的專業功底,按理說這樣的論文應該是一等獎,何葵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資源環境保護方法,為城市的建設提供了一條獨到新穎的建設性思路。但是一等獎已經內定了,環境總局的副局長,部機關的馬副部長是這次一等獎的內定者,而馬副部長的論文是陳亦幫著撰寫的,資料的查閱和提供都是餘波幫著做的。 其實官場就是一個圈子和又一個圈子的重疊、交叉、感染。誰是圈子中的核心人物,誰就能成為主導者。以前餘波對於這種圈子生活很陌生,雖然他也知道,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著一個大小不一的圈子,但是當他真正地把自己溶入到圈子裡面的時間,才發覺真正的圈子文化不是他想像中的那個樣子。他以前把陳亦想像得無所不能,他認為陳亦就是一個圈,陳亦就是主導者,可是當陳亦幫馬副部長撰寫論文,而且做得那麼細緻,維恐出現半點差錯的時候,餘波才發現,圈和圈的不同,職位的高低造就了圈子的定性能力和承受能力。 這次活動陳亦讓餘波直接進入了自己的圈子活動中心,這讓餘波很受感動,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餘波幹得非常賣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